老齡化孕育10萬億市場:四大類企業爭相布局康養產業
到2030年,中國養老產業的規模將達到13萬億元人民幣。
作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隨著人口老齡化社會加速到來,醫養產業成為新風口,吸引著各大企業爭相入局。
目前,除了泰康、平安、太平等險企布局康養產業外,萬科、恒大、華潤、萬達等地產企業也都在發力養老地產,同時澳、法、美等國外養老產業巨頭也在通過各種形式進入中國布局。
中國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年末我國60歲以上老齡人口達到了2.64億人,占比18.7%,超過了德、法、英三國人口總數,并且據聯合國人口署的預測推算,這一數字在2035年時還將上升至4億。
據艾媒數據,2017年中國醫養結合行業市場規模達5245億元,預測2021年中國醫養結合行業市場規模達11603億元,預計增長6358億元。另外,中國社科院2016年發布的《中國養老產業發展白皮書》也預計,到2030年,中國養老產業的規模將達到13萬億元人民幣。
當前,我國正進入長壽時代,“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也已上升為國家戰略。隨著國家政策大力支持醫養結合產業發展,針對不同收入老年群體的養老需求,構建多層次醫養結合服務體系,滿足老年人的醫療需求已經成為一大趨勢。
“老有所養”成社會性難題
人都會變老,如何安度晚年成為無法繞過的礁石。
數據顯示,中國在2015~2035年,每一個小時都將平均增加1141個老年人。當下,中國的老齡化趨勢已經愈發明顯。按照上海發布的數據,上海女性平均壽命已經達到85歲,男性平均壽命達到82歲,這意味著,上海人民要想活到80歲是很容易的事情。
這也使得如何老有所依也已然成為中國人需思考的一大社會命題。而在過去,老年人的生活,從醫學角度來講,醫生主要關注四個角度:
殘障。殘疾人的養老問題一直被忽視,成了“三不管”的邊緣地帶。理論界的相關學術研究非常缺乏,更談不上系統的政策思考。有學者推算,我國目前老年殘疾人已超過5000萬,占全國總人口數達3.6%。中國老齡化速度之快、失能化比例之高,老年殘疾人規模之大及其老年生活保障之欠缺都使老年殘疾人的養老問題研究顯得必要而迫切。
抑郁。老年人退休后,大多在家無所事事,心理落差很大,容易出現焦慮、煩躁等不良心理。有研究調查表明,老年人患抑郁癥的比例遠高于年輕人,55歲以上的老年人中患抑郁癥的比例更為突出。有些老人患嚴重的抑郁癥后,由于沒有及時就醫或做好預防工作,自殺身亡的例子比比皆是。
死亡。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里,死亡是個“不吉利”的話題。無論文化上還是制度上都存在空白,我們沒有關于死亡教育的書籍,學校也沒有開展關于死亡或者生命教育的課程。但是對于老年人來說,如何幫助他們面對即將到來的死亡,祛除其孤獨和恐懼,也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認知障礙。認知癥的發病率隨年齡顯著攀升,中國老年癡呆癥的發病率65歲以上是7%,到了85歲以上接近40%。在60歲以上的老年人群中,年齡每增加5歲,癡呆的患病危險度會增加1.85倍。大部分人會將認知癥歸咎于自然衰老,而忽略了它其實是嚴重威脅老年人健康的腦部病變。
另外,受20世紀80年代開始的人口政策影響,目前走向老年的人群大多數要面對著“四二一”家庭的結構,隨著撫養比不斷升高,傳統的家庭支持式養老無法滿足他們的需求。
受限于眼前因素的影響,對于一個國家來說,是否擁有較好的養老體系和養老機構,成為一個社會性問題。因此,政府自“十一五”期間就開始提出發展養老產業的規劃,并在“十二五”期間發布一系列政策鼓勵民間資本參與進來。巨大的市場潛力正在吸引越來越多養老服務的市場參與者。
康養服務產業成“香餑餑”
從全球醫療衛生支出占GDP比重來看,2018年,美國、瑞士、德國、法國等發達國家占比普遍超過10%,兩倍于我國,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仍有很大提升空間。另外,根據《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我國大健康產業市場規模2030年預計將達16萬億元,未來有望成為中國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大健康產業成為最大商機。也是在此契機下,帶有醫養性質的康養服務產業入局者不斷。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梳理,目前參與康養服務市場,布局康養產業的主要投資機構主要分為四類:
一是,泰康、國壽、平安、太平等保險企業。主要布局一二線城市的中高端康養市場,以重資產模式為主,發展養老、醫療等服務業。通過打造支付與康養服務的產業閉環,促進保單銷售,實現資金回流;
二是,萬科、綠地、恒大、華潤、遠洋、萬達等地產企業。房地產企業聚焦多元業態布局,輕重資產相結合,深度整合自有存量物業。通過布局銷售押金卡、會籍卡、使用權或產權形式的養老項目,回收資金,實現滾動發展;
三是,聯實(澳大利亞)、歐葆庭(法國)、凱?。绹┑韧赓Y巨頭入局。以品牌輸出為主,多與國內地產公司、險資合作,對國內項目進行委托運營,獲得運營管理收入。少量外資以重資產模式在國內自建項目,作為其本國養老經驗在中國的延伸。
四是,人壽堂、百仁堂、福壽康、慧享福、愛照護等護理醫院。以養老服務為主要競爭優勢,大多通過租賃、公建民營等方式持有物業。通過為客戶提供居家上門、社區護理等收取服務費。
聯實中國區總裁丁暉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等采訪時表示:“現在做康養社區,很多公司都處于摸索階段,在此過程中也產生了不同的業務模式。有的可能是從房地產公司而來,更多是通過賣房子。有的以保險公司為背景,做成了金融產品的輔助產品。實際上,真正把康養作為服務行業,需要像五星級酒店一樣服務于顧客,并不是一次性的產品?!?/p>
為此,聯實的考量主要基于四點:首先,考慮的不是財務回報,而是客戶有什么需求;其次,針對客戶的需求,考量打造什么樣的產品能讓他們滿意;再者,不僅有好的產品讓客戶入住,更要有好的服務讓客戶滿意;此外,當搬進來之后有高滿意度,而當客戶有了滿意度,更愿意傳播品牌才最為關鍵。也是在此基礎下,聯實在上海青浦打造了國內首個養生享老旗艦項目。
“打造康養社區并不是水到而渠成,而是需要先修渠,再迎接水的到來。先將顧客需求、產品、服務、顧客滿意度、顧客口碑、品牌知名度、美譽度做好了,財務回報自然會到。要說到財務回報,我們更是從長期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倍熣f道。
服務供求錯位現狀待打破
國內康養老人,按健康/年齡程度的不同,依次可分為活力老人、自理老人、協助老人、護理老人。市場目前相關產品包括持續照料退休社區(CCRC)、養老院、護理院、康復醫院等。
不過,盡管國內老齡化趨勢不斷攀升,入局康養產業者不斷,類型也日益增多,但國內康養床位與入住率并不高。根據《中國老齡產業發展報告》顯示,民政系統推動建設的各類養老機構已超過740多萬張床位,多年來卻一直被詬病床位空置率高,入住率不足6成。另外,目前失能及半失能老人數量已超4000萬,未來隨著老齡化的加深,這一數據還將繼續放大,護理床位卻“一床難求”,社會養老服務供求錯位等問題突出。
對此,有分析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稱,創建完善的醫養結合服務模式離不開良好的政策導向和保障機制。全國各地醫院開展醫養結合服務都還處于試點和探索階段,各地差異較大,缺乏統一的醫院開展醫養結合服務扶持政策和支持系統。
眼下,醫療保障也成為完善養老服務職業體系的重要一環。針對這一方面,聯實在華首個養生享老旗艦項目中方副總經理孟繁卿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關于醫養結合的問題,其實在園區設計時就應該考慮,畢竟很多老人比較關注的后顧之憂,即醫療如何保障,這也是第一道防線。在此方面,以澳朵花園項目經驗,選址在社區醫療服務中心附近,有一棟樓的第一層可以由衛健委運營,診療費用可以直通醫保,老人就診、配藥不出園區便可解決。與此同時,需要鏈接公立醫院、互聯網醫院,不限次數開設綠色通道,幫助老人及時就醫。此外,需要與高端體檢機構合作,提供每年一次的健康VIP體檢,時刻關注老人健康狀況。”
“在這一行業,從業意愿低、人員流動性大,雖然市場供不應求,但照料護理服務業仍存在人難招、人難管、人難留的局面?!鄙鲜龇治鰩熯€說道。
實際上,國老齡辦黨組成員、中國老齡協會副會長吳玉韶也曾公開直言,專業照護人才短缺是構建養老照護體系的瓶頸性問題。因此,要建立完善養老服務職業體系,除了開展養老護理員職業技術等級認定,還可以設立養老“照護師”職業;同時,建立完善以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為代表的照護保障制度,吸納更多人從事養老服務工作。
不得不說,國人平均壽命不斷增加,導致高齡老人絕對數量的增長,生育率不斷降低導致高齡老人在總人口中相對比例的增加,這種局面勢必造成勞動人口贍養壓力增大,獨居老人比例上升,極大刺激養老服務需求爆發。也是在此趨勢下,面對人口老齡化的危機,如何為老無所依的老人們提供高質量的養老庇護,醫養結合模式如何進一步加強等話題已然提上議程。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