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將全面推行長期護理保險,發展時間銀行等互助養老模式
到2025年,全市老年人將達到500萬人,北京將進入中度人口老齡化時期。關于養老問題,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做了專門工作部署,對養老服務提出了優質便利的要求,同時強調了政策供給的精準性、有效性,具體提出了建立街鄉鎮養老服務聯合體運行機制、發展時間銀行等互助養老模式、全面推行長期護理險等措施。
北京將全面推行長期護理保險
據北京市民政局數據,截至2021年8月,全市經評估的重度失能老年人約14萬,而長期護理是失能老年人及家庭最突出的痛點和難點問題。今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明確提出,“全面推行長期護理保險”。
近年來,北京市陸續探索長期護理保險試點工作,2020年石景山區被定為北京市的擴大試點區,已探索出一套可行模式。截至2021年9月底,長期護理保險擴大試點已有42.19萬人參保繳費,3035人享受待遇。
在已試點模式中,或許可以窺見全面推行時在參保繳費和待遇保障上的具體情況。參保繳費上,參保人員包括城鎮職工和城鄉居民(不含學生、兒童),籌資標準均為180元/人/年,城鎮職工由單位和個人同比例分擔,其中單位繳費部分由職工基本醫保統籌基金劃轉,個人繳費部分從其基本醫保個人賬戶代扣代繳;城鄉居民由財政和個人同比例分擔。在待遇保障上,將符合條件的護理院、護理站、養老院和社區養老驛站等機構納入長期護理保險定點護理服務機構,分為機構護理、機構上門護理和居家護理三種服務方式。失能人員每月提供人均3000元的護理服務。
在全市推行符合市情的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北京市“十四五”時期老齡事業發展規劃》中已明確下一步具體措施。包括建立失能評估、護理需求認定和護理服務等標準體系和管理辦法。開展兜底性長期照護服務保障行動計劃工程,保障特殊困難老年人的長期照護服務需求。探索將商業性長期護理險作為政策性長期護理保險的有效補充。支持商業保險機構參與政策性長期護理保險經辦服務。
去年11月,北京市第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五次會議對《關于加快全市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工作情況報告》開展專題詢問時曾透露,從長遠看城鎮職工和城鄉居民都應該納入參保范圍,從具體實施看,計劃2022年先從城鎮職工啟動,條件成熟后,再將城鄉居民納入參保范圍。
“由于長期護理保險作為一項全新的社會制度,涉及了實施流程的多方面內容,因此,長期護理保險的實施也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市政協委員、中國人民健康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王輝表示,目前長期護理保險的建立與實施仍面臨八大核心問題,如保障對象與保障范圍;費率測算和籌資額度;補償方式和結算支付;鑒定標準和失能評定;待遇享受和風險控制;服務提供和利用;系統運行與管理;服務培訓和能力提升。
對此,王輝建議,要發揮商業保險公司專業化、市場化的優勢,利用具有代表性的商保公司經辦經驗、信息技術之長,為政府所用。同時,要提早布局安排,摸清全市相關底數,如老齡人口結構、分布,醫療護理機構、養老機構等。采用積極穩妥的方式推進,選取成熟群體逐步推進,如職工群體、中老年人群體等。
在具體的老年人長期照護管理上,王輝也提出了一些創新探索建議。他認為可以應用創新技術手段,依托移動智能系統,強化護理服務過程管控;引入健康管理模式豐富護理工作;在開發健康和慢病管理服務平臺上,可以為參保人提供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健康和慢病管理服務;依托物聯網、移動互聯技術手段,升級健康管理系統,為參保人及護理服務機構提供就醫指導、疾病預防、健康促進、政策咨詢、遠程會診、雙向轉診等服務;而在開展心理疏導服務方面,可以對失能人員、失能人員家屬、醫護人員、護理人員和護理保險經辦服務人員定期進行心理測評和心理疏導。
首提發展時間銀行等互助養老模式
“時間銀行”,是指志愿者將參與公益服務的時間存進“時間銀行”,當自己有需要時就可以從中支取“被服務時間”,兌換相應服務或者老年餐、老年用品。
事實上,“時間儲蓄”概念已經被納入相關條例。2021年3月1日,《北京市志愿服務促進條例》正式實施,其中明確提出社區志愿者利用參加志愿服務的工時可以換取一定的社區服務,志愿服務組織可以通過服務積分、時間儲蓄等方式激勵志愿者。
自2017年起,西城區大柵欄街道開始進行“時間銀行”養老志愿服務試點工作。“時間銀行”養老志愿服務項目由北京市老年志愿者協會負責運行,北京市老年志愿者協會秘書長馬乃篪介紹,目前“時間銀行”平臺已經搭建完畢,將所有資源綜合為三個庫,分別是志愿者和專家庫、服務崗位庫、鏈接資源庫,形成志愿服務閉環。
馬乃篪表示,人才庫需要大量從事為老志愿服務的志愿者加入;崗位庫將志愿服務落實到崗位上;而“時間銀行”能夠可持續運轉,則需要社會資源的支撐?!皬拈L遠看,只有建立一個穩固的資源庫,才能將時間儲蓄和積分兌換的理念轉化為現實。”
北京市人大代表、豐臺區頤養康復養老照護中心院長施穎秀今年帶來的,正是有關完善時間儲蓄銀行機制的相關建議。她認為,隨著北京市老齡化程度的不斷加深,“時間銀行”“低齡幫高齡”等互助養老模式可以有效緩解養老服務壓力,對健全社會養老保障體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但從實際情況看,相關制度設計仍面臨服務質量、標準等方面的問題,需在實踐探索中進一步明確。施穎秀表示,目前“時間銀行”運營模式不統一,一部分由社區自發建立,一部分則依托于第三方組織建立,還不能達到跨地域通存通兌。同時,提供服務的志愿者服務能力參差不齊,服務保障和培訓機制不太健全。在低齡幫高齡服務中,服務保障和保險機制不足。
因此她提出,建議在全市范圍建立統一志愿服務時間儲蓄銀行的運營機制。可由街道牽頭,引入第三方購買服務的方式,統一時間儲蓄的標準,不斷健全志愿服務體系。
同時,可通過邀請醫院醫護人員、專業社工、相關專業技能人員等方式,定期為志愿者培訓,提升“時間銀行”的整體服務水平。加強對志愿者服務保險機制的保障,由保險公司設計出臺志愿服務保險,尤其針對低齡幫高齡服務中的風險問題,政府拿出專項資金為志愿者上保險。
激勵機制方面,建議加強各部門之間的合作,推進信息共享,打通志愿服務激勵體系與社會征信體系等其他領域激勵體系之間的聯系,對有良好志愿服務記錄的組織和個人依法給予信用激勵,可獲得教育、就業、創業和社保等方面的優待,在其本人需要志愿服務時予以優先安排。
提出建立街鄉鎮養老服務聯合體運行機制
近年來,各區民政局已經在逐步推進搭建“區域養老聯合體”。具體來說就是以行政轄區為單位,將養老照料中心、養老服務驛站、醫療服務機構、各類商戶、公共服務商等碎片化的養老服務資源進行整合,形成立足社區、輻射居家的養老服務合力。
今年“街鄉鎮養老服務聯合體運行機制”這一關鍵詞,正式寫入政府工作報告。
“這種方式可以在區域內有效輸出養老服務,既能解決街道社區在養老服務管理職能的短板,又能保證社區居家養老服務落地的最后一公里,非常值得推廣。”人大代表施穎秀對這一制度十分推崇。
迄今,全市已經建成養老機構567家、社區日間養老照料中心263家、社區養老驛站1087家,“從一個側面表明全市養老服務資源配置正在重心下沉到社區和基層。”北京市人大代表、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陸杰華表示。
在運營養老照護中心的過程中,施穎秀注意到,受到場地、人員編制、專業服務缺乏等諸多因素影響,街道社區層面養老服務管理水平有限,精細化程度不高,不能深入對接老年人的養老多元化服務需求,缺乏整合資源和有效統籌的能力。
同時,陸杰華在研究中也發現,當前社區的養老服務主體中,企業的力量基本呈缺位狀態。少數承接社區項目的專業機構,所提供的服務亦只局限于一些助餐、理發、上門聊天等基礎工作,缺乏對老年人需求的細致評估與有效回應。同時,社區養老服務還存在專業人員供給不足,服務的質量和效率難以得到保障的問題。
對此,施穎秀建議,借助三社聯動社會治理手段,街道社區提供平臺,專業社工引領,社會組織參與的方式,整合街道范疇內的各類資源,充分調動社會化服務積極性,搭建養老服務的供需對接橋梁。陸杰華同時提出,要重視社會工作的專業能力,社會工作者協助社區進行志愿者培訓工作,設置相應的激勵機制。
養老服務的供需對接上,施穎秀建議建立街道層面統一的養老服務統計和調查分析平臺,利用民政、衛健、殘聯等掌握的有關老年人健康、大數據的運用和共享,精準找到老年人的需求,利用互聯網+養老、互聯網+醫療、互聯網+護理等方式,通過集約化管理,訂單式服務,實現資源輸出和需求相匹配。
就市場參與來說,陸杰華建議政府可加大對老年服務產業的扶持力度,給予稅收優惠,激發市場活力。同時,創新多種政企合作方式,實現政府兜底運行的“社會市場”與老年人自主選擇的“經濟市場”在社區中并存的模式,讓困難老年人和中高收入老年人均可依照自己的實際情況得到適宜的服務。也要完善養老服務定價機制,經過充分的市場調研和多主體協商后,實施“以事定費”,避免出現因價格過低而影響服務質量的問題。
來源:新京報